岩头禅师参访了两位禅师,分别是仰山慧寂禅师和德山宣鉴禅师,开悟后,在德山宣鉴禅师座下继续参学。
在参访禅师时,岩头禅师两次都是提着坐具进入法堂,第一次进入法堂,还大叫“和尚”。仰山慧寂禅师听了取过拂尘作势要打他,岩头禅师说:“不妨好手。”仰山慧寂禅师却放下拂尘。
这一段公案中,“和尚”的称呼虽然不是大不敬的称呼,但是,岩头禅师的姿态非常傲慢,于是,仰山禅师作势要打他。他却说,尽管打吧。仰山禅师却不打他,而是放下了拂尘。
仰山禅师不打岩头禅师,是因为仰山禅师已经开悟,开悟的人是不会被性外的任何念头左右的。“你打吧”,这是一念之间发生的事情,如果仰山禅师真的打岩头禅师,那就是“续念”,也就是执着,也就是不空,着相。
佛说无念,即是念念无滞,就是念头发生后,不要在念头上停留。
开悟的人是不会“续念”的,故而仰山禅师不打岩头禅师。相反的,岩头禅师此时尚未开悟,还在“续念”,即念念相续。仰山禅师举起拂尘,这也是一念之间发生的事情,岩头禅师却从这一念想到了拂尘打在自己身上的另一念,虽然他很淡定地说:“你打吧!”
但是,淡定是一种心境,不是悟境,他没有做到无念,即念念无滞。
之后岩头禅师来到德山宣鉴禅师处参禅,依然提着坐具进入法堂左顾右盼。德山禅师问他:“干什么?”岩头禅师大喝一声。德山禅师问:“我做错什么了吗?”岩头禅师说:“只是效仿他人而已。”
这是岩头禅师第一次见德山宣鉴禅师,可以看出来,此时的岩头禅师还没有开悟。
这里我们注意看,德山禅师说“干什么”这是一念之间的事情,因为吸取在仰山禅师处参禅的教训,岩头禅师便学着无念,就是不滞留在德山禅师的那一念之上。如果说岩头禅师不是刻意而为,那么,应该说他已经开悟了。
然而,当德山禅师问:“我哪里做错了吗?”时,岩头禅师却说:“只是效仿他人而已。”就是说,岩头禅师的“大喝一声”,不过是刻意而为,因此,还是没有开悟。
虽然岩头禅师还没开悟,但德山禅师夸赞他说:“有点像个行脚僧了。”就是岩头禅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开悟是因为还在念念相续,也就是说,岩头禅师已经有这个意识,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了。
第二天,岩头禅师又来参拜德山宣鉴禅师。德山禅师问:“你昨天刚到本寺吗?”岩头禅师回答:“是!”德山禅师又问:“你哪里学来的口头禅?”岩头禅师回答:“我没有自欺欺人。”
这个时候,德山禅师知道,岩头禅师已经开悟了。那么,德山禅师凭什么说岩头禅师已经开悟了呢?
我们注意看:德山禅师问是不是昨天到的,岩头禅师回答是。就是德山禅师的问是一念之间发生的,岩头禅师不去滞留这个念,那么,事实是什么,就回答什么。如果岩头禅师还在滞留这个念,他就需要思考一下,该怎么回答。
就比如神秀大师作偈,反复思考,担心这个,担心那个,做好了以后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这是念念相续,一直在这个念上滞留。所以,很明显,神秀大师没有开悟。
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看不出岩头禅师已经开悟,那么,看第二个问题。德山禅师问你哪里学的口头禅,岩头禅师说我不自欺。
“你哪里学的口头禅”,意思是说,你不过是随口说的,经常说,说惯了。说白了,就是说,你是蒙对的吧?
而“我不自欺”,意思是说,不管你怎么说,反正我不可能欺骗自己。有句歌词叫“骗得了别人,骗不了自己”。岩头禅师说的就是,我骗不了我自己,所以,我并不是蒙对的,我内心就是这么想的,就是这么回答。
所以,岩头禅师的开悟公案就告诉我们,真正开悟的人能够做到念念无滞,也就是佛所说的“无念”。